- NEWS最新消息
NEWS最新消息
2022/08/03
【院士投書】楊秋忠觀點:宣示台灣2050年成為「有機島」之可行性及效益
本篇文章投書於「風傳媒」
原文的連結如下
楊秋忠觀點:宣示台灣2050年成為「有機島」之可行性及效益-風傳媒 (storm.mg) 2022-06-17 07:10
本文閱讀前,建議先閱讀投書於獨立評論@天下的「
【投書】土壤碳儲存:全世界都在關注氣候問題,它就是地球碳中和的救星! | 楊秋忠 / 多元發聲.讀者投書 | 獨立評論 (cw.com.tw)」
兩篇文章互有前後因素。
如遇404錯誤,以下為原文節錄
==========
楊秋忠觀點:宣示台灣2050年成為「有機島」之可行性及效益
全球科學家一致公認,長期及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,對土壤及環境有巨大衝擊,傷害土壤功能及環境生態,引發地力退化及降低作物抵抗極端氣候及逆境(高溫、低溫、澇、旱、病蟲等)的能力,惡性循環下,永續農業的發展堪慮,因此,許多先進國家都有宣示化學農用物質減量的政策出台。台灣農業採用集約式生產,一年多次耕作,農業環境受到化學農用物質的衝擊更嚴重,為維護台灣自然生態環境及農業永續發展,
需要致力發展優質安全,生態性與休閒性兼具的現代化農業。
近年來國人重視健康及養生,有機農業法規制度已相當有進展,2018年立法院更進一步通過《有機農業促進法》,明定:「中央主管機關為促進農業永續發展,應設任務編組,並諮詢相關機關(構)、團體意見,以發展有機國家為目標」。促使生產者積極投入有機農業生產,消費者亦對有機農產品逐漸產生信任,尤其大企業及消費團體投入有機農業產銷及市集的助力,促成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的好契機。
台灣農業歷經農復會、農發會到農委會的引領,轉型發展的努力值得肯定,已制訂《有機農業促進法》及「化學農藥十年減半行動方案」外,另農糧署已設置「有機農業科」之專屬執行單位。雖已訂定「友善環境農業資材補助作業方式」,但是台灣農產品的食安及外銷競爭力,至今未能有效突破困境。思索台灣農業未來30年的願景,同時要解決許多問題,包括提升食物安全及外銷競爭力、增加農民收益、增加台灣觀光資源及吸引全球目光等,需尋求一舉數得及一勞永逸的「農業願景工程」,唯有建請政府宣示「台灣2050年成為有機島」,讓農民及產業感受政府的方向及決心,有機農業發展策略才能脫胎換骨的應用,達成「永續農業及社會共生共榮」的目標。
宣示台灣2050年成為有機島之可行性
有機農業有多重優點,包括有機作物耐儲存、無化學農藥殘留,食用上安全、可降低人體對硝酸鹽之攝取量,能大幅提升農產品的價值及外銷競爭力。對環境而言,可減少土壤劣化與水體的汙染、減除生產化學氮肥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等。雖然現今推動有機農業栽培有些困境,如成本較高及轉型初期的減產問題,未來30年的農業科技能協助一一克服。
評估台灣成為有機島,以技術執行面為關鍵,產業轉型為次之。因為化學肥料及農藥產業小,只要10年的輔導轉型時間。技術面要克服得較多,需依賴:(1)有機肥取代化學肥料,(2)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。兩者具備後,再來就是事在人為的決心。
(1)有機肥取代化學肥料
1. 台灣長期田間試驗研究已證明有機農法可行:
本團隊與台中霧峰的「台灣農業試驗所」合作,進行長期田間試驗,觀測對土壤品質及產量之影響。從1995至今,超過25年的結果顯示,施用化學肥料區之土壤酸化程度嚴重,程度約有10倍之多。近十多年來,有機質肥料區與化學肥料區的作物生產量不相上下,證明長期施用有機質肥料,作物的產量不輸化學肥料。
另一高雄農改場旗南分場長期研究有機農業,歷經32年的結果顯示,有機栽培區的土壤疏鬆,保水保肥力強,有機質含量高,微生物多樣性也高,種出來的農作物比一般慣行化學肥料農法的更不容易生病,產量同樣不輸慣行化學肥料農法區。
2. 台灣的有機廢棄物養分量,足於供應農耕所需要的養分量:
台灣每年2000多萬公噸有機廢棄物,推估取3分之1製成有機氮肥、磷肥及鉀肥,皆可超越化學肥料量的1至2倍(見下表) ,顯示現今台灣有機廢棄物的「養分總量」已可完全取代化學肥料的養分量。台灣若能在農村將有機廢棄物有效製成有機肥,就不必大量進口化學肥料,節省外匯支出及減碳效益,更消除化學肥料對土壤及環境生態汙染的問題,創造經濟及環境價值,以及農村有機肥製造的就業價值及農村的特色。
表1、台灣有機廢棄物三分之一製成有機肥與2018化學肥料施用量比較
2)生物性農藥取代化學農藥:
台灣生物性農藥在政府的支持發展,已有相當肯定的成果。一般而言,生物性農藥較化學農藥對人畜安全無毒害,且具專一性,不會危及鳥類及其他非目標生物,對生態環境較安全。國內已登記生物性農藥產品約42種,包括微生物製劑之蘇力菌、枯草桿菌及木黴菌等,天然素材之除蟲菊精、印楝素及生化製劑甜菜夜蛾費洛蒙、斜紋夜蛾費洛蒙等。
近年來,化學農藥有許多爭論而陸續下架禁用,顯示某些化學農藥對人類或生物、環境有危害。長期以來,科學家一直積極尋找更多生物性農藥,幾十年來有許多生物性農藥成功開發及應用。從近年全球有機栽培的蓬勃發展,開始發現生物性農藥與作物適時適地配合下,應用的效果及潛力。全球已有5、6家農藥的跨國大企業轉為發展微生物製劑的農藥。至2050年的30年發展空間,生物製劑農藥將必有取代化學農藥的機會。翻轉農業思維,才能釜底抽薪,全面施行正確有效的生物製劑、整合生態平衡的有機農法,了解產量和質量長期下來不會減損,才能達成永續農業的目標。
(資料照/行政院農糧署)
宣示有機島的各方面主要效益
(1)產業面:台灣農產品「搶市」的國際競爭能力
可增強台灣農產品及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及信任,國外農業的銷售盤商會主動下單購買台灣農產品,台灣農產品的價格自然提升,進而提升國家與農民的收益。若不改善競爭力,現在至未來的30年將面臨相同困境。
(2)社會面:食物安全,增加國人健康
隨著科技及經濟快速發展,健康與養生的意識抬頭,有機農產品已成為全球消費市場新寵兒。人們最重視的食品安全,就是有機農業的重大優點。有了安全的食品,才能有效增加國人之健康。台灣邁向有機島的過程中,應加強有機農產認證及管理,保障國人的健康。
(3)經濟面:增加觀光產業之效益
台灣觀光資源有限,「有機島」能增加觀光特色,成為行銷本錢,為觀光產業找出一條長遠永續的活路。以全球的健康天堂(Global Healthy Paradise)為標竿及美名,可引發全球注目,周邊產業的經濟效益更是可觀。
(4)環保面:降低碳排放
施入有機質肥料可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,是一種「土壤碳儲存」的方法,全球農地面積廣大, 以生產糧食的土地總數約49億公頃估算,若每公頃增加1%土壤有機質含量,1年可蓄存62.7 GtC(1 GtC=10億噸碳),約為全球1年生物行光合作用吸收量的一半。台灣耕地若增加1%土壤有機質,即2817萬公噸CO2的碳儲存,可與台灣森林1年固定2378萬公噸的CO2比美,具舉足輕重的碳中和潛力。
如何執行台灣2050年成為「有機島」?
宣示2050年要達成「台灣有機島」的每5年之取代農用化學物之目標,如下表所示,台灣須降低有機農業生產成本、維持作物產量之技術、建立完善之社會政策等面向。政府是發展健全政策及執行的關鍵角色,成立「台灣有機島推動委員會」,下設政策組及技術組等,以技術面、社會面、經濟面、環境面等整體考量,結合產、官、學、研之力量,發展各項工作,逐步邁向目標。
表2、 2050年達成「台灣有機島」的每5年取代農用化學物(%)之目標
結論
有機農業是保障國人健康的方法之一,政府宣示:「台灣2050年成為有機島」的可行性高,是利國利民的政策,《有機農業促進法》中明定以「發展有機國家為目標」,值得台灣規劃有機島願景工程。台灣資源有限,農業可吸納未來AI化社會上多餘的人力,成為有機島不只是為農業及農村有機循環經濟發展,還可增加土壤碳儲存,協助達成2050淨零排放,同時解決食品安全、環境保護及外銷競爭力的問題,為台灣觀光及周邊產業找出一條長遠永續的活路,有機島是台灣社會能持續發展的光明願景。
目前傳統化學農業仍然是農產品市場主流,有機農業雖然有許多優點,多數消費者只當作輔助性的農品,顯示現階段的有機農業,從生產到餐桌上,仍有問題需克服,可以確定的立論是:有機農業是永續社會及人類健康的「直達專車」。要啟動及開得順利,端視政府、產業及人民的決心及智慧,需要成立「台灣有機島推動委員會」,邀請更多專家、業者及學者參與協助,共同突破農業多年困境,建造一勞永逸的「農業前瞻基礎工程」,為子孫留下一片美好的農田及天空,只有「Do it!」,台灣邁向有機島,才能創造「永續農業及社會共生共榮」發展的唯一生機。
(相關報導:觀點投書:糧食供應危機新思路 看見「都市農業」的永續與崛起|更多文章)
*作者為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、中興大學講座教授、地天泰農業生技公司創辦人
==========